2020年春节,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,打乱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。现在回想已经过去的2月份,每天一睁眼,都是熟悉的场景,百无聊赖的日常,日复一日就构成了生活。
那段时间,不能出门,不知道外边的城市到底是怎样的状况。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视,就能看到与疫情有关的消息。有人勇敢逆行,有人无视法规,有人历经凶险重获新生,有人一夜之间永失所爱……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每个普通人头上变成一座大山。
漫长的抗疫过程中,我们通过各种新闻报道看到:84岁再战疫情的钟南山,73岁奔波一线的李兰娟,63岁驻守重症疗区的郑杨教授,55岁和死神赛跑的张定宇院长,46岁主动请缨承担雷神山医院样本物流收取和运送的退伍军人刘森波,35岁独自一人接送金银潭医院医务人员出行、配送餐食的快递小哥汪勇,24岁通过骑车、搭车、步行,历经4天3夜跋涉300余公里赶回医院重返岗位的检验科医生甘如意……危难面前,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奋力前行。
防护服下那些看不清面容的医护人员、人民子弟兵以及坚守在防疫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无一不让我们动容,而在这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中,最触动我心的是那群摘掉口罩后满脸稚嫩却眼神坚定的年轻人。
或许,大家也都曾在新闻中或多或少了解了他们的事迹,但此刻,我想把他们的故事再讲一次。因为正是这群人,让我看到一群青年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和担当。
■ “我不想哭,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圈,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,就干不了事情了,对不起……”当央视《新闻联播》记者采访她,希望她在电视镜头前向爸妈报平安时,她说怕哭花护目镜无法工作而婉言谢绝——这位护士就是朱海秀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毕业刚半年的朱海秀主动请缨,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支援武汉战“疫”中年龄最小的逆行者。
■ 2000年4月出生的刘家怡,是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中医院的一名护士。面对采访,她眼含泪水的说:“穿上防护服,我就不是个孩子了。”
2月9日,她随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,一直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工作。作为家里的独生女,刘家怡此次报名去武汉“先斩后奏”,直到要出发前才告诉父母。
她的任务是帮离开方舱的医护人员脱防护服,把好感染风险的重要防线她说:“我要守好这一关,让大家安全走出这个舱。”
■ “棉衣、手套、帽子什么的,都扛不住风,寒冷能把人冻透”,低温的感受出乎这对双胞胎姐弟的预料。
这是一对来自吉林的姐弟俩,生于2000年,目前都在读大二,崔馨月在上海读大学,崔众博则在秦皇岛读书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,他们作为志愿者,出现在小区的楼道、入口以及重要路口。
在路口,每当车辆停下,姐弟俩便持登记表上前询问,在工作的9小时里,他们配合相关工作人员,排查700多辆汽车。除了登记车辆,他们还承担了小区一定的消杀工作,一年中不常见面的姐弟俩,很享受“腻”在一起的日子,崔馨月说:“像小时候一样,我弟愿意粘着我,现在我们又能在一起了,来做些大学生应该做的事。”
如果说这些人离我们的生活太远,感触不够真实,那我再说说自己亲眼所见证的一位青年的成长蜕变历程。
表弟是一名民警,1994年出生的他是家里的独生子。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,不懂得感恩是什么,也并不理解“责任”于一位民警是怎样一种存在。之前,在执行公务时受了很严重的伤,危及性命,工作危险性和作为家里独子的原因,让他萌生了辞职的想法。
然而,疫情爆发后,他变了。
当领导让他在家休息,先不用去工作时,他拒绝了。义无反顾地回到工作岗位上,他说:“这一刻,我突然间懂了身上的警服赋予我的使命和职责,我要回去工作,并且坚定地守好我的岗位。”整个疫情防控期间,他很少休息,用实际行动去追寻工作的真正意义,他开始喜欢上这份工作。“一切为人民服务,为保卫国家贡献出一份力量。”这是他从业公安干警的初心,也是指引未来继续前行的力量。
与此同时,平日里不懂得感恩的他,也在一夜之间明白了父母的养育恩情,疫情期间,那个以前从不爱跟父母聊天的他经常在下班后给父母打电话聊天,一聊一个多小时,而他的父母也为孩子的巨大转变感到欣慰。
图|在核查疑似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工作中的表弟和他的同事
一场疫情,作为新一代青年的表弟用行动告诉我们,他真的长大了。
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,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,不畏艰险、冲锋在前、舍生忘死,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,交出了合格答卷。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,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,是堪当大任的!”
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“90后”党员的回信中所写的一段话。曾经被称为“垮掉的一代”的青年,终于用行动扔掉了那顶帽子。
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“90后”党员的回信中所写的一段话。曾经被称为“垮掉的一代”的青年,终于用行动扔掉了那顶帽子。